国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生态共生”的传统理念,发展到今日引申到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循环的现代环保理念。为了将城市公园与生态循环及林下经济联系在一起,起到保护自然,资源利用,优化人民生活的作用。我校百奥生物协会成立了丰台导览游暑期实践小组,对丰台区槐新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2016年7月10日,早上7点半,本实践小组一行6人前往丰台区槐新公园进行实践踩点。丰台区林业站站长黄伟对我们进行了接待。
在黄站长的带领下我们对槐新公园进行了参观,并对我们介绍了槐新公园:“槐新公园占地90公顷。位于南四环中路南侧,地属南苑乡槐房、新宫两个行政村。东至大红门货场,南接通久路(谢家庄北),西到李庄子,北至四环路(公益西桥南侧),中间由铁道分开了。可为周边的城南嘉园、草桥小区、马家堡小区等20多万居民服务。槐新公园名称来历:以前的大环境绿化,槐房村、新宫村两个村挨着,打破村子界限了,就叫“槐新”公园了。原本的一片树林满足不了游人的遛弯儿等游憩需求,然后北京市环境院批示下来建公园,然后就对外开放。以前没有什么植被,就是树比较多,槐树,藤绿,后来植入了花冠,配套景观,树网建筑,水网等。今年加了一些健民的设施,工地等也是公园的改造项目(体育)。以前都是当地的农民就业,由种菜变种树,给的钱少,人们的积极性也不高。现在正在考虑种植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去年让在路边的沿线栽点植被,从景观考虑,想找适合当地的东西,适应性比较强,增值空间比较大,又好看又有价值的。小杂草也不难看,减少劳动强度,种一回以后就不用管了,管理上粗放一点。”
后来我们还了解到:这片区域于2002年开始造林工程,树种包括杨树,杜仲,圆柏等,没有野生树林,但是有保留下来的老树如银杏,是公园成立时已经存在的。草坪上植物除了人工草坪草还有野生草本。公园期初是归建设方管理,后来请了专业的造林工人与绿化队,其中绿化队的工人原本都是种植农作物的农民。关于树种的培育,采用先育苗再将树苗栽植在造林地中,防止因野草吸收养分过多导致树苗死亡。公园中没有水源,以前通过引流附近村子中河流的水在园中形成一条小的河流,用以灌溉等,现在村子拆除公园中也没有水源了;目前公园对树种管理多为粗放型,也没有详细的树种统计;经费不足,不向游人收取任何费用,政府支持力度也较低,园林废弃物处理等促进生态循环的技术虽然高效益但是所需经费也较高,公园无法长时间负担,负责人希望可以将此类项目申请为政府支持的公益项目;入侵物种没有处理措施;基础设施不完善,后期的养护对于造林培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