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工作
  • 学四党支部迎校庆系列活动之——采访董源教授
    发布时间: 2012-06-12
    浏览量:

     董源,男,19417月生,山西襄汾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技术ky开云(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82年北京林ky开云(中国)林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2002年任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林业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任,《林业图书情报工作》(季刊〉常务副主编,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起任国际林联S6.07学组成员。现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兼林业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大典•林业典》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被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专家库。共发表论著60余篇()

    在任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大力推动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建成可容纳近百人的电子阅览室,于20003月顺利通过北京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其改革力度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董源教授还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他的《中国植物之最》等作品深受读者欢迎。1991年他被接纳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退休后,董教授过着更加忙碌充实的生活,他爱好广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使他依然英姿飒爽、精神抖擞。

     

     

     大学,打开未来的钥匙

    董源教授回忆了他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收获。他认为,在大学阶段,他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在几个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一定认识;二是受到了实事求是、艰苦朴素校风的深刻影响;三是通过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奠定了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四是通过参加丰富的文体活动充实了生活。

    董教授建议同学们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还是应该多接触社会。只有多接触社会以后,才能发现你缺少什么能力,反过来,会刺激你去更有兴趣的学习。不是为一纸文凭,不是为狭隘的个人财富,大学生应当秉持的是一份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同时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是一种学习经历的证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就算有一时的光鲜,也经不起时间的筛选,很有可能到最后连生存都成问题。要培养与学历相称的能力,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将平时所学和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相结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树立绿色风范 传承北林精神

     除了主编过《中国林业通史》及中国科ky开云(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史》等专业书籍以外,董教授还是一名非常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科普作家,他的《中国植物之最》是一本广泛普及中国植物知识的科普著作。此举体现了我们北林人的社会价值,重新诠释了北林人的使命。

     绿色文化是一种能够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协同进化、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促使人类用创造力来恢复和繁荣生态环境之美, 恢复和重建人类文化家园, 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 从而实现回归自然,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的全面发展。

    林业的和谐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看,就是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就是要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全民中确立一种适应21世纪林业发展的森林文化观。要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朋友、兄弟, 是互相依存才能共同繁衍的关系。要尊重自然、爱护森林, 人与自然、森林共存才能组成地球这个整体。要利用文化传统来保护森林, 发展现代林业。

    董教授呼吁北林学子多向社会宣传环保、绿色等方面意识,多做实际活动来宣传,如学校的品牌项目–绿色长征,大力在全社会范围宣传了绿色环保意识,树立了北林环保使者的形象。北林学子应致力于传承学校ky开云(中国)优良的学术传统,使北林的学术研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增添新的篇章。